人文学科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反复强调“以史为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在人文学科领域突破西方的话语权与话语体系,是为了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因此,构建中国特色人文学科话语体系,不应该关起门来独创一套“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而是在符合学术研究之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构建出让全世界的学术同行心悦诚服地认可与接受的话语体系。只有构建出这样的话语体系,才可以真正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话语权本质上是一个学科之“问题域”的定义权。任何一门学科之“问题域”的形成,大体上等同于这门学科之范式的形成。所以,学术研究话语权的形成,不可否认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但更基本的是这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所坚守的学术传统。当我们感受到在西方学术圈子里面缺少话语权的时候,很多情形下是因为我们考虑的问题,并不是这个圈子的“问题域”定义的问题。
话语体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应学科的学术体系的构建。而学术体系的核心就是学科的“问题域”。因此,在当下的人文学科领域,为了建设与创新我们的话语体系,首先必须强化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增强我们对“问题域”的定义权。没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绝不会在国际学术界有任何话语权,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构建一套有国际竞争力的话语体系?要在人文学科的原创研究上下大力气、真功夫,戒除浮躁的学术风气,明确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绝不是对热点话题、当前政策的肤浅解读。好的学术研究,不是急就章、不是东拼西凑、不是人云亦云,一定是基于解决一个深刻的问题而得出的崭新结论,是富有启发的、令人信服的、颠扑不破的、闻所未闻的。因此,我们的学术刊物与行政管理,除了在意识形态上把握方向之外,还应该秉持这样的评价原则:判断一项学术成果是否为原创研究的唯一标准,是它是否解决了一个深刻的、真的问题。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文学科话语体系,是每一个中国学者的使命与担当。强化中国特色人文学科话语体系,一定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对于人文学科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重要指示为解决民族的重大需求与高校研究之间相脱节的矛盾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有意识地将我们的学术研究、学科方向、队伍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选题推荐与遴选,凝聚重大问题、培养学术梯队、塑造中国流派,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话语体系,才可以赢得全世界的认同与尊重。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xb/gd_ktsb_1681/jxfdxqdbnzczqh/202107/t20210727_5350037_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