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与医学科学部2021年度专项项目《细菌耐药性形成、传播及控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新策略研究专项项目指南》《器官免疫损伤机制及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罕见肿瘤研究专项项目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现发布2021年度专项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申请。

 

细菌耐药性形成、传播及控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原创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基于“同一健康”理念,资助围绕“动物-环境-人群”开展细菌耐药性形成、传播机制及干预控制原理的系统性研究,旨在推动医学、兽医学、化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整合研究,突破学科界限,促进交叉融合,开拓基础研究新范式。

一、科学目标

本项目针对动物源、环境源和人源细菌不断出现的新耐药基因及表型,以耐药基因(blaNDMblaKPCmcrtet(X)PMQRoptrA)及耐药表型(CREMRSAVRE)为切入点,研究重要耐药菌的形成机制,揭示耐药菌及耐药基因在“动物-环境-人群”链条中的传播机制,探索细菌耐药产生与传播的控制机理,发展耐药菌感染治疗的有效策略,引领细菌耐药性领域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提高我国细菌耐药性的综合防控能力。

二、核心科学问题

阐明重要细菌复杂耐药表型的产生与调控机制,揭示耐药菌与耐药基因在“动物-环境-人群”链条中的传播机制及风险因素,探索耐药菌与耐药基因消减技术原理及干预控制策略。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细菌耐药的形成机制

针对动物源、环境源和人源重要细菌不断出现的新耐药表型和日益复杂的耐药现象,从药物、细菌、宿主等多维度以及基因、蛋白、代谢等多层面,开展以下研究:

1. 病原菌耐药新机制及耐药基因与耐药蛋白的调控机制;

2. 耐药菌与耐药基因的适应性演化及机制;

3. 抗菌药物-耐药细菌-宿主的互作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传播机制

针对耐药菌与耐药基因在动物、环境、人群中流行广泛、传播迅速等特征,从驱动耐药菌与耐药基因传播的内因和外因着手,开展以下研究:

1. 耐药优势克隆菌株和多耐药可移动元件的形成及传播机制;

2. 耐药菌与耐药基因在宿主肠道内的定植和转移机制及影响因素;

3. 化学品(抗菌药、消毒剂、重金属)介导环境菌群耐药传播的机制;

4. 耐药菌与耐药基因在“动物-环境-人群”链条的传播规律和风险评估。

(三)细菌耐药的干预控制原理

针对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治疗难度大、治疗指数低等难题,开展以下研究:

1. 新型抗菌增效剂的筛选及作用机制;

2. 新型耐药菌与耐药基因的消减技术原理研究;

3. 重要抗菌药物毒性作用的新靶点及减毒机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每个研究方向拟资助1项,合计资助3项。其中研究方向(一)和(三)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900万元/项;研究方向(二)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200万元/项。资助期限均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11-202512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接收时间为202196-99日。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只能根据指南中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选择其一进行申请,申请书所列研究内容应包含该研究方向下列出的全部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不能跨越不同研究方向。申请项目需围绕所选研究方向下列出的研究内容分别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技术方案及经费预算。研究应围绕本指南科学目标中列出的耐药基因(blaNDMblaKPCmcrtet(X)PMQRoptrA)及耐药表型(CREMRSAVRE)开展。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18”。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5)本专项项目研究方向(一)和(三)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研究方向(二)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4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2021年度专项项目-细菌耐药性形成、传播及控制研究之研究方向:***。申请书应突出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199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 010-6232 9341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研究材料、方法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和协调推进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新策略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了加强重大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拟设立“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新策略研究”专项研究,旨在围绕影响我国人口与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新的科学视角寻求重点突破,为全面解析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制定诊疗新策略提供科技支撑。

一、科学目标

聚焦1-2种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解析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变化特点及规律;阐明免疫自稳和失衡过程中的免疫特征变化和关键调控机制,发现新的干预靶点与生物标志物;建立疾病预警、诊断和预后分子分型体系及干预新策略,提升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疗水平。

二、核心科学问题

阐明遗传变异与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作用及机制,探索表观遗传变化调控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解析免疫自稳和失衡的关键细胞与分子及调控网络。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整合免疫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研究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组和表观遗传调控免疫自稳与失衡的作用机制,构建新型分子分型体系,建立基于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策略。拟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一)基于基因组变异解析的发病机制研究

解析不同临床表型患者基因组常见变异、罕见变异及体细胞突变的特征;阐明基因组变异对特定细胞功能、关键分子通路及表达调控网络的作用机制。

(二)基于表观遗传失衡解析的发病机制研究

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和染色质空间构象与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型的关联关系;解析不同疾病表型局部组织的表观遗传特征变化。

(三)免疫自稳调控及其失衡的机制研究

研究免疫自稳及其失衡过程中全身和组织局部免疫细胞特征及调控网络;揭示信号与表观遗传因子在免疫稳态维持中的作用,解析免疫耐受调控机制;发现新的干预靶点。

(四)疾病临床表型异质性评估及分子分型研究

发现基于免疫学机制的疾病预警、异质性评估及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建立基于特定基因变异、表观遗传特征及代谢改变等多层次新型疾病诊断及分子分型体系。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11-20251231日”,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2000万元。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接收时间为202196-99日。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4个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同时要求开展多学科交叉的深入、系统研究,各研究方向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项目整体研究与各研究方向的科学目标实现路径,各研究方向间涉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应进行共享。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08”。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4)本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6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7)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199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010-6232 9341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每年应举办一次项目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


  器官免疫损伤机制及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了加强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中西医结合诊疗学的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拟设立“器官免疫损伤机制及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专项项目,资助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药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促进生物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度融合,推进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实现中西医并举防治器官免疫损伤性疾病的目的。

一、科学目标

选择一种重要内脏器官及可能引发器官损伤的23种免疫损伤性疾病,解析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机体整体与器官区域性免疫异常调控以及免疫炎症促进器官损伤的机制;建立器官免疫损伤预警、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谱系,发掘引发器官免疫损伤的关键分子。在此基础上,通过整体、器官及细胞不同层次研究,解析中药(复方、组分或单体)单独和联合干预器官免疫损伤的分子机制,阐明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提出器官免疫损伤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新策略,创建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新范式。

二、核心科学问题

阐明器官免疫损伤性疾病的免疫异常特性与共性特征,揭示免疫失衡与免疫炎症引发器官损伤的时空规律与调控机制;建立免疫损伤性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谱系;阐明中药(复方、组分或单体)干预免疫损伤性疾病的分子靶标与机制。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基于系统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的理念,应用免疫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及中西医结合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技术与方法,多维度多尺度地开展下列研究:

(一)器官免疫损伤性疾病的免疫特征研究

利用单细胞分析、免疫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方法,从群体、个体、器官与细胞多层次、多维度研究某一重要器官免疫损伤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绘制免疫损伤网络图谱,发掘器官免疫损伤特性与共性的关键分子。

(二)微循环障碍与器官免疫损伤机制研究

研究某一重要器官微循环障碍导致某些敏感细胞谱系细胞应激、代谢异常、细胞损伤的分子网络机制及损伤细胞激活器官区域免疫反应的途径;区域免疫反应影响微循环损伤与再生修复机制。

(三)器官免疫损伤促进疾病发生进展的机制研究

研究某一重要器官驻留免疫细胞、循环免疫细胞与器官非专职免疫细胞的互作规律,深度解析整体与器官区域性免疫的交互协同调控机制以及对器官免疫损伤的影响,建立器官免疫损伤性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谱系,发现有效干预的靶标。

(四)器官免疫损伤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构建

基于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理念,明确研究中西药(复方、组分或单体)单用和联用的系统性、多靶点干预免疫损伤性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提出器官免疫损伤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多维度、系统性健康管理新策略。

(五)中药体内代谢及其干预免疫器官损伤分子靶标与确证

基于临床有效治疗器官免疫损伤性疾病的中药(复方、组分或单体),通过免疫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其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发现有效干预器官免疫损伤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阐明其分子靶标和作用机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11-20251231日”,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2000万元。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接收时间为202196-99日。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5个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同时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各研究方向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项目整体研究与各研究方向的科学目标实现路径,各研究方向间涉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应进行共享。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1109”。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4)本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6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7)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199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010-6232 9341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每年应举办一次项目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


             罕见肿瘤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推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与医学板块设立“罕见肿瘤研究”专项项目。该专项基于我国罕见肿瘤研究现状和临床诊疗需求,结合我国罕见肿瘤在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我国在常见肿瘤研究和诊疗领域的雄厚的研究基础,通过资助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和转化应用研究的深度整合研究,建立我国罕见肿瘤临床前研究模型,构建罕见肿瘤分子特征图谱,探寻影响罕见肿瘤发生发展的新的靶分子,从而为我国罕见肿瘤临床精准诊疗提供基础。

一、科学目标

在前期建立的病例队列和样本资源共享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我国的高质量的罕见肿瘤生物样本库,建立临床研究前模型;构建基于多组学的罕见肿瘤分子特征图谱和调控网络,发现并验证新的驱动基因和关键作用靶分子。在此基础上阐明罕见肿瘤疾病发展规律,为罕见肿瘤的诊疗提供理论和临床应用基础。

二、核心科学问题

1.罕见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及其调控网络。

2.遗传、免疫微环境、代谢等因素对罕见肿瘤发生发展及诊疗的影响机制。

3.功能性罕见肿瘤激素异常分泌的机制及其干预策略。

4.罕见肿瘤特有的早转移和多系统多脏器发病等病理特征及其干预策略。

三、2021年度资助方向

方向1:罕见肿瘤多组学特征、靶点筛选及精准诊疗策略研究。

1.选择在我国危害性大、具有我国特征性发病,并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代表性瘤种,在已经具有一定优质样本资源保障下,利用原代细胞库,以及病人肿瘤组织来源的类器官(PDO)库、移植瘤(PDX)库,采用多种组学手段,与发病部位或组织细胞病理类型相似的常见肿瘤进行系统比对研究,研究罕见肿瘤的时空异质性及演变规律,构建肿瘤指纹图谱;筛选和发现新的特定驱动基因,阐明新靶点调控相关肿瘤的关键分子调控机制,并进行多维度验证。

2.鉴定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开展罕见肿瘤的预警早诊和疗效、预后评估诊断研究。

方向2:与发育密切相关的儿童罕见肿瘤的起源、分子水平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演进的干预研究。

1.解析与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罕见肿瘤的起源及发生发展演进相关分子特征图谱。对肿瘤组织及潜在肿瘤起源组织(如胚胎/胎儿各发育阶段组织)进行多组学分析,阐明儿童肿瘤起源及演进的分子特征。

2.研究与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罕见肿瘤的发生发展演进机制与靶向干预策略。绘制儿童肿瘤的致癌分子的功能调控与互作网络,研究相应的干预策略和靶向药物。

方向3:功能性罕见肿瘤异常激素分泌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策略。

功能性罕见肿瘤是指一类具有激素异常分泌功能的特殊肿瘤,针对功能性罕见肿瘤激素异常分泌机制,建立功能性罕见肿瘤体内外模型、建立多组学数据库;筛选和发现介导激素异常分泌的关键分子,阐明其作用机制、绘制调控网络;开发可实时、定量测定功能性罕见肿瘤激素分泌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筛选优化潜在调控激素异常分泌的创新型药物。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3000万元。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2-3年,计划资助约7200-300万元/项的项目,以及约2060-70万元/项的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11-202*12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接收时间为202196-9916时。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经费预算,并需要在项目摘要的第一句写明申请项目所对应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选择“H18”,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自行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5)本专项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2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202199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医学七处,

联系人:吕老师

联系电话:010-6232 6924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2.为加强本专项项目的学术交流,每年将举办一次项目年度学术交流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应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足球比分,足球直播360科技处计划项目科联系方式:88302962likeky@nwu.edu.cn

科技处

202189

 

< 上一篇

关于转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关于征集2022年度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的通告》的通知

关于转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与医学科学部2021年度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肿瘤免疫与肿瘤代谢”项目指南》的通知

下一篇 >